 品牌租用就好比是租房子。你来向我租一套200平米的房子,拿过去之后花20万也可以装修,花200万也可以装修。但是你花的钱越多,装修得越好,越吸引人,我就越想把这套房子收回来。
本期对话嘉宾:
张 锐 重庆市品牌学会秘书长、重庆文理学院品牌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张 鸣 重庆诗仙太白酒业(集团)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党委书记
王连强 重庆知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法律部主管
(一)
1995年,广药将红罐王老吉的生产销售权租给了加多宝,而广药自己生产绿色盒装王老吉。1997年与2000年,广药又与加多宝的投资方香港鸿道集团两次签订商标许可使用合同,租赁期限至2010年5月2日。
■张锐:加多宝为什么会选择租赁“王老吉”呢?
我认为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这种老字号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功能特色是无法凭空创造出来的;二是新创品牌投资大、失败率高,比如在美国,失败率就达到了80%以上;三是新创品牌耗时相对较长,很多企业承受不起。
当时,王老吉的租用成本很低,所以,我认为,在当时来说,加多宝的选择很明智。
■张鸣:诗仙太白,做为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企业对品牌实施了立体防御保护。
在非特殊情况下,我们是不会把自己的品牌租赁出去的。因为租出去之后,发生任何问题,消费者都会认为是“诗仙太白”出了问题。这样对品牌的伤害极大。
品牌租赁的风险太大,我认为还是要三思而行。
(二)
2002年以前,连续几年红色罐王老吉每年销售维持在1亿多元。
加多宝想把王老吉的品牌推向全国。2002年年底,加多宝重新进行了品牌定位。2003年底,加多宝累计投放广告超过4000万元(不包括购买2004年中央台广告时段的费用),同年销量达到了6亿元。
2004年,全年销量突破10亿元,2010年达到惊人的140亿元。
但在这个过程中,加多宝“聪明人办了糊涂事”。2002年至2003年间,鸿道通过贿赂任广药总经理的李益民,与广药签署补充协议,将租赁期限延长到2020年。2005年,李益民东窗事发。
■张锐:真正像加多宝这样去培育一个租赁品牌的公司很少。在短短几年间,销量从1个亿变成100多亿,让人惊叹。
遗憾的是这个过程中,加多宝有两处败笔。第一,就是行贿续签合约。另外一方面,就是其品牌替换战略的时间晚了。
■张鸣:品牌租用就好比是租房子。你来向我租一套200平米的房子,拿过去之后花20万也可以装修,花200万也可以装修。但是你花的钱越多,装修得越好,越吸引人,我就越想把这套房子收回来。
我认为,加多宝在其建设和维护品牌的过程中,就应该在法律上对其投入行为进行保护。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到头来只是一场空。
■王连强:王老吉商标之争事件,最终根源是王老吉商标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市场价值,广药集团及加多宝集团,都是看重了这个品牌当下所具有的极大市场经济价值。
(三)
从2008年开始,广药就与鸿道交涉,但一直没有结果。
同年8月,广药向鸿道发出律师函,称李益民签署的两个补充协议无效。 2012年,通过评估,“王老吉”价值1080亿元,成为了中国第一品牌。5月9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判定,自2012年5月9日起,广药集团正式收回鸿道集团红色罐装及红色瓶装王老吉凉茶的生产经营权。
5月17日,加多宝表示不服,其母公司香港鸿道(集团)有限公司向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提起了撤销该裁决的申请。
这场争夺战愈演愈烈。
■张锐:“王老吉”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现在中国有90%左右的老字号品牌都是由国有企业控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品牌并没有凸显出自己的价值。
虽然,表面上看似广药集团赢了,但实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
对加多宝来说,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对于广药集团来说,如果真正像他们所说的那样用所谓“大健康”的想法来发展王老吉,那我只能遗憾地说,这简直就是王老吉品牌的巨大灾难,“王老吉”对消费者来说几乎就是“凉茶”的代名词,除此之外可以说什么都不是。
重庆奥妮、红塔山、联想、长虹、TCL等品牌的延伸失败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
■王连强:现在加多宝集团向北京市第一中院提起撤销先前仲裁裁决的申请,可能就是在利用法律程序来争取最后的时间,获取市场价值,亦或想利用此机会来加速推进“加多宝”品牌入市,被消费者接受、认可。
我认为,广药集团“王老吉”应该尽快采取行动,抢占市场,在营销策略上要下足工夫,挽回当前的劣势,否则,真可能赢了品牌输了市场,那损失就更大了。
■张鸣:商标只是品牌的一部分,品牌还包含很多信息,例如,口感、包装、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等等。按配方生产,甲地生产和乙地生产,在消费者看来都是一回事,他们看中的就是“王老吉”这个品牌。所以,加多宝现在再推出自主品牌想来替换“王老吉”的市场,我认为是很难的。
■张锐:“王老吉”败了,不是加多宝,也不是广药,而是这个流传了百年的老字号品牌。
|